“18世纪末前,公开发表的英文文本中很少提到“孤独(loneliness)”;20世纪末,该词的使用频率达到高峰,而孤独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。”这是英国历史学家艾伯蒂《孤独传》一书的结论。
前不久,一位基督徒作家王弟兄在一次对话中提及了对于“个人主义”与孤独话题的个人思考。他认为日本个人主义发展已相对成熟,而个人主义思潮势必也将影响中国,我们需要正视孤独问题在社会蔓延的现实。
日本:个人主义筑起的孤岛与治愈系文化产品
王弟兄感慨地说:“日本的个人主义孤独盛行,由此发展出来的治愈性文化产品也越来越丰富了。”
他提及一部日本电影《丈夫得了抑郁症》。他觉得这部电影非常真实地映照出职场中的冷漠与无情。高野干夫得抑郁症后,向领导申请休假,收到的不是关切的慰问而是冰冷的回应:“公司工作都很忙,大家都抑郁了。不要发牢骚,回去工作。”这不禁叫人屏息——这何尝不是你我日复一日的生存实录呢?
在职场,大家每天盯着工作业绩,甚至连招呼都不打,又怎能感知坐在对面工位上的同事内心的痛苦呢?
回家后的高野干夫告知妻子晴子自己病情时,却说“对不起”。这三个字的背后又藏着何等的孤苦与软弱?晴子很愧疚,这个最亲密的枕边人什么时候从健康变得不安,甚至抑郁生病,自己竟浑然不知。原来,即使身处同一屋檐下,两个人也可能因缺乏心灵的交流而各自孤独。
故事的翻转并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,而是从妻子简单的一句话开始:“如果太辛苦,太痛苦的话,就不要努力了,保持平常心就好。”真正的治愈就是按着你的本相接纳你、陪伴你,不是无视,不是批判,也不责备。
从此,妻子一边创作漫画一边陪伴丈夫。这样的日子并不好走,丈夫会时不时的突然崩溃,陷入无限自责,把不好的结果全部归咎于自己,还会蒙着被子哭泣,痛苦到要自杀。最后,他们一起用爱、责任与担当,勇敢地对抗了疾病,走出了孤独与抑郁。
晴子画出了自己和丈夫、宠物蜥蜴为原型的连载故事书,不仅治愈了他们自己,也疗愈了许多的人。
这样的故事并非只出现在影视作品中。日本厚生劳动省数据显示,每15个日本人中就有1人罹患抑郁症。走在日本的大街小巷,虽然人们秩序井然、各司其职,但在那看似平静的外表下,许多人或许正承受着内心孤独与悲伤的煎熬。
王弟兄认为:“‘个体主义’发展是现实的趋势,人类的未来也将进入一个孤独的时代。我们要将个体完全放在大的社会环境中,不去讨论社会的好与坏,而是单单去关注这个人本身。这个人是如何受到伤害,又如何从别人或别处获得了安慰。这就是日本的个人主义发展相对比较成熟的表现,既尊重自我发展,又关注了个人情感。”
其实,日本有很多治愈性的作品。例如充满温情的动画《夏目友人帐》、朴实细腻的电影《海洋天堂》、大师宫崎骏的动漫《哈尔的魔法城堡》等。这些作品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功,也在情感层面激起了共鸣,成为许多人心灵的港湾。
中国:无处安放的个人主义与“小姨文化”的兴起
王弟兄表示:“对比当下的中国,人们的确在朝着个性与自由化发展。不论是老人还是年轻人,独居、养宠物的越来越多;随着AI的发展,许多人宁愿与人工智能对话也懒得和身边人搭讪。尤其当代的青年人,在不断地认识自我的同时,也在找寻自我的边界感。当然找到、尊重并设立边界是很好的,但目前国内对于边界所圈限的个人主义,还缺乏理解与包容性。个体处在一个无处安放的状态。”
中国年轻一代也正经历着特殊的“断亲潮”。“哎呀,都这么大了,买房了吗?结婚了吗?”亲人们对年轻人生活的指手画脚,让这一代倍感压力与束缚。“他们既索取你,也评价你。”王弟兄这样描述到。
很有趣的是,被称为“小姨文化”的新词开始流行了起来。这指的是许多人都有一个特殊的长辈——小姨,她们的年龄一般比自己大5-20岁,她们会带着童年时的我们玩儿,接受我们的不乖与叛逆。等长大了,她们变成了最不像普通长辈的长辈,是最接近我们思想观念的长辈。她们“只讲付出,不讲回报”。“小姨”会在年轻人悲伤时,带他去天台看星星,在她哭泣时只递纸巾不说教;不干涉年轻人的生活选择,而是默默陪伴,成为他们情感上的新依靠。因此,“小姨”会成为“断亲”中唯一不会被“断”掉的亲人。王弟兄称“小姨文化”代表着奉献文化。
另外,作为一名基督徒作家,王弟兄在长期的阅读思考中发现,国内包括小说、电影等内容对个人的关注很低,表达很少。国内顶多出一些鸡汤文的作品,只有形式美没有内在美,只用套路没有事实,只讲特殊不讲常理。作品内容充斥着吐槽、发泄式的粗暴表达。但若只有口吐为快地抱怨、指责,那结束之后呢?个人的灵魂、生命究竟该如何?出路到底在哪里?
不论是日本的“治愈系作品”还是中国的“小姨文化”,从个体主义走向孤独后是继续朝抑郁或“断亲”发展,还是调头进入治愈结局或“小姨”关怀,关键在于是否有理解、包容与爱。
或许孤独将成为未来人们生活中无法回避的问题。那我们该如何面对孤独?
王弟兄分享说:“要有自己的人生乐趣,有自己感兴趣的事,获得快乐。比如写作、书法,这些都很好。”
“尤其是我们的下一代,他们面临孤独的挑战会更大。过去的教育对个人兴趣并不友好,社会上下只看重学习成绩。但现在的家长,一定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帮助他们去认识自己、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。”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 (021-6224 3972) 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